2025年8月27日,我院成功举办“锚定质变·聚力注册”结构专业技术发展沙龙。本次沙龙由院总工办精心策划组织,以“城市更新背景下结构专业的技术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”为核心议题,汇聚全院结构技术骨干,展开深度研讨与务实交流。
█ 技术引领:筑牢修缮加固质量防线,探索创新实践路径
沙龙伊始,结构专业副总工程师苏琳琳以《建筑结构修缮加固项目的技术把控与实践》为题,系统阐述了我院在既有建筑改造领域构建的“检测-评估-设计-施工-运维”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模式。她强调,借鉴“建筑医院”理念,需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贯穿始终,实现从“问题诊断”到“长期养护”的闭环服务。
苏琳琳结合党校会议中心改造、南宁剧场文旅广场升级、广西体育馆附属场馆修缮等代表性项目案例,深入剖析了三类典型修缮场景的技术路径与规范要点,核心观点在于修缮工作必须严守安全底线,并兼顾功能适配性与经济可行性,寻求三者最优平衡。
技术赋能革新: 她指出,纳米渗透技术、3D打印定制构件、无人机集群检测、碳纤维布加固等前沿技术正推动传统加固方式革新,在实际项目中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。
会上,结构专业副总工程师、预应力所所长、检测所所长等多位技术骨干,也围绕各自实践中遇到的结构技术难题,分享了实战经验与解决方案,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。
█ 风险警示:明晰责任边界 筑牢安全基石
李华红总工程师以2024年江西新余“1·24”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案例为镜鉴,深入剖析了结构工程师在涉及功能变更类项目中的多重责任定位。
他强调,结构工程师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,更是风险的识别者、沟通的协调者和安全的守护者。尤其在项目涉及使用功能变更、荷载参数调整、消防配套升级等关键环节,必须清晰界定自身责任边界:一方面需在合同条款与设计图纸中明确服务范围,另一方面要主动提示业主履行配套报建验收程序,坚决杜绝 “仅负责结构设计,忽视其他关联环节”的被动工作局面,从源头规避安全风险。
█ 角色升级:城市更新浪潮赋予五大新身份
李华红在总结中提出核心洞见:城市更新深刻重塑了结构工程师的职业内涵,凸显五大新身份:
城市建筑的唤醒者——通过专业技术为旧建筑注入新功能、新生命,助力城市空间更新;
复杂问题的解决者——融合BIM、数字化模型、新材料等前沿技术手段,破解改造难题;
安全底线的守护者——以严谨的技术把控,守住建筑结构安全与人员生命安全双重防线;
️价值与风险的平衡者——在项目成本、建设工期与规范要求之间,寻求最优性价比方案;
多方协同的沟通者——搭建业主、施工、设计等多方沟通桥梁,成为项目推进的技术纽带与共识推动者。
“我们的工作,不再是单纯的力学计算,而是关乎安全、功能、历史与未来的综合博弈。”这一见解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。
█ 人才培育:破解 “断档”危机,夯实人才根基
沙龙第二阶段聚焦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与人才激励机制。数据显示,受退休、离职等因素影响,我院注册结构工程师队伍出现明显“断档”,40岁以下注册人员占比偏低,梯队建设面临严峻挑战。
针对上述问题,我院将推出专项激励政策,全力支持技术人员备考注册。会议呼吁年轻技术人员主动把握机遇,以考促学提升专业能力,共同夯实我院结构专业技术人才底座,为团队可持续发展注入核心动力。
█ 前瞻布局:锚定三大方向,拓展业务新蓝海
沙龙提示了我院未来的三大重点发展方向:一是构建“建筑医院”服务网络。深度参与房屋体检导则编制,拓展既有建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业务;二是抢占智能建筑新赛道。推进智能制造与整房建造技术研发,探索多层模块化建筑的产业化新路径;三是开拓国际合作空间。积极跟踪海外项目,探索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新模式,推动业务向海外市场延伸。
█ 肩负使命,共绘未来
本次沙龙不仅是知识共享的平台,更是研判行业趋势、凝聚责任共识、明确发展方向的重要契机。随着城市更新由“量”向“质”深刻转型,结构工程师正迈向城市建设的核心舞台,肩负起前所未有之重任。未来,我院将持续深化技术积淀、强化注册认证、拓展业务领域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、可靠、创新的结构技术支点。
图文:汪广明
编辑:黄 臻
一审:李规东
二审:黎庆炎
三审:李华红